在6月26日下午召开的一次全省会议上,省委书记车俊点赞了这位金东区曹宅镇潘三村的党支部书记:为了转移危旧房住户,他从医院回到村里,背着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做农户思想工作。
今年56岁的张仁林胸痛已有3年,常年服药。几天前,他右手发麻,连筷子都拿不稳。医生建议张仁林住院一周,让他背上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全天候监测。
6月24日,雨越下越大,张仁林在医院里待不住了。下午3时,他背着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赶回村里,劝离危房住户,直到深夜11时才放心回到家中。“他就是这样劳心。”今年 86岁的潘三村老党员张小苏聊起张仁林赞不绝口。
张仁林于2010年9月当选为村支书。当时村集体只有每年1万元的承包款收入,村民提出要建休闲广场,但村集体没钱。张仁林找到当时在四川做水泥生意的村民张卫根,动员他捐了价值3万余元的68吨水泥;发动24个党员跟他一起带头投工投劳,后来,全村540人中有280人干起了义务工。
2012年,听说造地改田项目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张仁林主动与镇里沟通对接,169亩造地改田项目顺利立项。当时全村共有农户241户,项目涉及170余户。张仁林带头同意将自家的地参与造地改田,村两委纷纷响应,在一个月内完成了政策处理工作。这为该村赢得了“第一桶金”,为后续的村庄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
当村支书前,张仁林有5台挖掘机,年收入超20万元。当上村支书后,他毅然卖掉了4台挖掘机。
他的妻子曾为此抱怨:“原先家里收入不错,我只要管好家就行。现在我得去鞋塘的一家企业上班,每月赚3000元左右的工资。”
但张仁林很坚决:既然选择当村里的“领头羊”,赚钱多少就不考虑了。“况且,家里的工程机械这么多,村里开展项目建设,人家容易说闲话。”在当村支书的7年多时间里,村干部的工资补贴他一分没要,全捐给了村老年协会。
对张仁林“有意见”的还有他的堂弟张基有。那年村里要上一个项目,涉及3户村民需要移屋基,张仁林硬是拿自家堂弟“开刀”。当张基有旧话重提,张仁林插话:“自家人不吃亏,我就当不好干部。”
姚玉峰
作为世界一流的眼科专家,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眼科的“独门绝技”授之于人,让更多的医生成为专家,回馈更多需要的人。
在姚玉峰的手术台上,一套刻着“yao”的特殊手术工具就是姚玉峰在日本留学期间,反复实验发明的。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 姚玉峰:传统的角膜移植会有排斥反应,我们这个姚氏法角膜移植把它里面的根,头发丝的1/10这一层给它保留,所有其它的混浊都给他换掉,恢复它的角膜透明性,又不会发生排斥反应。这个工具可以开0.1毫米的一个口子。
独特的“姚氏镊”,帮助姚玉峰攻克了世界级难题,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高超的技术让姚玉峰的诊室每天都挤得满满的,患者天南海北慕名而来。患者的奔波劳碌、家属期待的眼神,常常让姚玉峰很不安。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 姚玉峰:我作为一个人就只有24小时,你一个人是非常有限,最希望如果这些患者,当地的医生他同样拥有这样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话,那么他(患者)就在当地消化(治疗)了。
姚玉峰告诉记者:是国家培养了他,让他有机会走向更高的平台。如果有10个,100个,1000个姚玉峰,那就可以让十个、百个、千个,更多的人重获光明,这样才不违自己学医的初心。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 姚玉峰:我拥有这个技术的话,(可)我一个人能服务几个人,当有这样一个群体,自然去用这个技术的时候,我的成就感最高。
从2009年开始,在医学会和邵逸夫医院的支持下,姚玉峰开始了“姚氏法”的普及,每年面向全国眼科医生,举办两期眼科培训,培训班一办就是八年,从最初50多人的小班,变成了现在500多人的大课堂,而且期期爆满。
正在无锡与姚玉峰手机视频的孙松,从第一期培训开始每期都来参加。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眼科主任医师 孙松:他每次都有新的内容进来,他每次都会有,你觉得他每堂课都讲得很精彩,有时候你心里想,少听一节课是不是有点遗憾?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眼科副主任医师 刘文慧:他是毫无保留的把他所掌握的方法教给我们,把他临床的逻辑思维教给我们。他真的很无私,不管是基层医院来的医生,哪怕是卫生院的医生。
如今,姚玉峰在全国已累计培训了4000多名角膜移植的专业人才。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蔡秀军:培训很要紧,这样的话,使病人能够得到最新科研成果的一种享受,你发明的技术采用的人越多,说明你的发明越成功。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 姚玉峰:我能够走到今天,跟我的机遇、平台,还有就是有每个时期都有给我“摆渡”的人。我应该给人家提供“摆渡”,这个大概是我现在身上所担负的那么一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