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工作

学习王飞耀、张仁林、姚玉峰三位同志的先进事迹

 

        王飞耀
        北仑广电在线栏目曾播出了《最美治水人》系列报道——王飞耀:用真心养护管网 用生命治理污水。今天继续来关注王飞耀先进事迹。“最美治水人”——岩东水务公司泵站管网分公司副经理王飞耀倒下了,倒在了他日夜牵挂的治水第一线,他的人生也定格在了治水第一线。2001年开始,王飞耀在北仑岩东水务有限公司工作,从工段长到泵站管网分公司副经理,一干就是十几年,城区650多公里长的雨污水管网,他再也熟悉不过。对于王飞耀来说,工作总是很要紧,而自己没有关系。


【采访:北仑岩东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剑谷两个月前我们在和他谈的时候也告诉他了你这个病很要紧,一定要到医院去看,大概是在2月底3月初的时候他在家里休息了两天医院里也住院了两天,大概一个礼拜我们也派人去看了包括我也去了,他说没关系没关系吃个药打个针就好了】


4月28号王飞耀倒在了食堂,而他的身体在今年2月份就已经出现了问题,因为今年城区地下管网“全面体检”要全部完成,时间紧,任务重,王飞耀没有选择休息而是继续投入到工作当中。这两个月里,“没关系”成了王飞耀常挂在嘴边一个词。


【采访:北仑岩东水务有限公司泵站管网分公司经理程辉没有固定时间早上施工单位七点多干活了他也到现场了,有些施工单位马路窨井盖在慢车道白天车子停着,施工单位晚上才能做他也只能晚上陪着。】


程辉说,除了日常管网检测、维修之外,处理一些突发性事件也是他们的工作之一。2016年王飞耀参与管道抢修8起,参与抗洪排涝应急抢险4次,每次抢险救灾,他总是冲在第一线。


【采访北仑岩东水务有限公司泵站管网分公司经理程辉碰到台风抗台 我们去年三天三夜都没有睡过,他三天三夜都没有睡觉。】


【采访:王飞耀儿子王宏杰那次“麦莎”台风那次也是损失最重的一次,那边水最深的时候到了腰部我爸那一晚上没有回来,我记得当时事情发生时候,还是过了几天才回来的。】


忙,是儿子王宏杰对父亲最深的印象。


【采访:王飞耀儿子王宏杰就是到现在为止我都感觉我爸像是在出差一样,每次吃饭的时候还是会把饭盛好,放到我爸原来的位置,因为我爸忙平时都见不到,现在给我的感觉还是这样子只是见不到了,但是我感觉他还是会来的。】

 

张仁林

    在6月26日下午召开的一次全省会议上,省委书记车俊点赞了这位金东区曹宅镇潘三村的党支部书记:为了转移危旧房住户,他从医院回到村里,背着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做农户思想工作。

    今年56岁的张仁林胸痛已有3年,常年服药。几天前,他右手发麻,连筷子都拿不稳。医生建议张仁林住院一周,让他背上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全天候监测。

    6月24日,雨越下越大,张仁林在医院里待不住了。下午3时,他背着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赶回村里,劝离危房住户,直到深夜11时才放心回到家中。“他就是这样劳心。”今年 86岁的潘三村老党员张小苏聊起张仁林赞不绝口。


张仁林于2010年9月当选为村支书。当时村集体只有每年1万元的承包款收入,村民提出要建休闲广场,但村集体没钱。张仁林找到当时在四川做水泥生意的村民张卫根,动员他捐了价值3万余元的68吨水泥;发动24个党员跟他一起带头投工投劳,后来,全村540人中有280人干起了义务工。


2012年,听说造地改田项目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张仁林主动与镇里沟通对接,169亩造地改田项目顺利立项。当时全村共有农户241户,项目涉及170余户。张仁林带头同意将自家的地参与造地改田,村两委纷纷响应,在一个月内完成了政策处理工作。这为该村赢得了“第一桶金”,为后续的村庄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


当村支书前,张仁林有5台挖掘机,年收入超20万元。当上村支书后,他毅然卖掉了4台挖掘机。


他的妻子曾为此抱怨:“原先家里收入不错,我只要管好家就行。现在我得去鞋塘的一家企业上班,每月赚3000元左右的工资。”


但张仁林很坚决:既然选择当村里的“领头羊”,赚钱多少就不考虑了。“况且,家里的工程机械这么多,村里开展项目建设,人家容易说闲话。”在当村支书的7年多时间里,村干部的工资补贴他一分没要,全捐给了村老年协会。


对张仁林“有意见”的还有他的堂弟张基有。那年村里要上一个项目,涉及3户村民需要移屋基,张仁林硬是拿自家堂弟“开刀”。当张基有旧话重提,张仁林插话:“自家人不吃亏,我就当不好干部。”


姚玉峰


作为世界一流的眼科专家,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眼科的“独门绝技”授之于人,让更多的医生成为专家,回馈更多需要的人。



在姚玉峰的手术台上,一套刻着“yao”的特殊手术工具就是姚玉峰在日本留学期间,反复实验发明的。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 姚玉峰:传统的角膜移植会有排斥反应,我们这个姚氏法角膜移植把它里面的根,头发丝的1/10这一层给它保留,所有其它的混浊都给他换掉,恢复它的角膜透明性,又不会发生排斥反应。这个工具可以开0.1毫米的一个口子。



独特的“姚氏镊”,帮助姚玉峰攻克了世界级难题,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高超的技术让姚玉峰的诊室每天都挤得满满的,患者天南海北慕名而来。患者的奔波劳碌、家属期待的眼神,常常让姚玉峰很不安。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 姚玉峰:我作为一个人就只有24小时,你一个人是非常有限,最希望如果这些患者,当地的医生他同样拥有这样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话,那么他(患者)就在当地消化(治疗)了。



姚玉峰告诉记者:是国家培养了他,让他有机会走向更高的平台。如果有10个,100个,1000个姚玉峰,那就可以让十个、百个、千个,更多的人重获光明,这样才不违自己学医的初心。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 姚玉峰:我拥有这个技术的话,(可)我一个人能服务几个人,当有这样一个群体,自然去用这个技术的时候,我的成就感最高。




从2009年开始,在医学会和邵逸夫医院的支持下,姚玉峰开始了“姚氏法”的普及,每年面向全国眼科医生,举办两期眼科培训,培训班一办就是八年,从最初50多人的小班,变成了现在500多人的大课堂,而且期期爆满。



正在无锡与姚玉峰手机视频的孙松,从第一期培训开始每期都来参加。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眼科主任医师 孙松:他每次都有新的内容进来,他每次都会有,你觉得他每堂课都讲得很精彩,有时候你心里想,少听一节课是不是有点遗憾?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眼科副主任医师 刘文慧:他是毫无保留的把他所掌握的方法教给我们,把他临床的逻辑思维教给我们。他真的很无私,不管是基层医院来的医生,哪怕是卫生院的医生。


如今,姚玉峰在全国已累计培训了4000多名角膜移植的专业人才。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蔡秀军:培训很要紧,这样的话,使病人能够得到最新科研成果的一种享受,你发明的技术采用的人越多,说明你的发明越成功。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 姚玉峰:我能够走到今天,跟我的机遇、平台,还有就是有每个时期都有给我“摆渡”的人。我应该给人家提供“摆渡”,这个大概是我现在身上所担负的那么一种使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