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56个民族。舟山,就有45个民族。一直以来,各民族兄弟姐妹和睦共处,相濡以沫,自始至终,从未变过。
44朵少数民族花,洒落岛城
在舟山,少数民族近年来迅速递增:
改革开放之前,定居于此的少数民族户籍人口不到2000人。截止到2013年6月,全市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民族40个,人口总数达19929人。加上常住的少数民族户籍人口,我市少数民族总数为44个,人口达到2.2万余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78%。其中,苗族、土家族、彝族同胞在舟山最多,均在2000至4000余人。其次是布依族、侗族、佤族、壮族、满族,在舟人员500人以上。
对此,舟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民族工作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1991年,普陀成立了少数民族联谊会。从此,在普陀生活的少数民族同胞们有了拉家常、诉委屈、解忧愁的“娘家”。而“娘家人”也时常为他们解忧帮困。节假日里,还时常走访、慰问少数民族困难户及少数民族老同志。
2012年5月,定海城东街道东管庙社区建立了全市首家社区法律义工服务站,并聘请7名专职律师和社区离退休法律工作者,定期为社区居民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各类法律援助与咨询。
“我们市里还出台了对符合加分条件的少数民族中考生实行优惠加分5分的政策,并统一制作了《民族成份变更申请审批表》。去年,全市共完成15名少数民族高考学生的民族成份审核工作以及更改民族成份工作。”市民宗局有关负责人说。“社区是民族工作的重点。现全市所有乡镇(街道)配备了宣统委员,并延伸到社区,实现纵向到底。”目前,全市428个村(居)委中有12个村(居)少数民族人口已经超过5% 。
社区“民族大家庭”,花红果硕
有付出,必有收获。
2013年,东管庙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郭睿获浙江“最美基层民族干部”提名奖。但他认为,收获最大的不是这项荣誉,而是社区居民与社区里的流动少数民族同胞们日渐和谐、情意相通。
东管庙社区有常住人口4450人。现有回族、维吾尔族、土家族、畲族、苗族等12个少数民族,其中最多的为维吾尔族。他们主要经营烤羊肉串摊、拉面店。
“因为文化民俗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少数民族同胞刚入住我们社区时,与居民间的关系并不融洽,居民投诉较多。比如,深夜烤羊肉串收摊回来时,因金属轮子发出的噪声,使得周边邻里投诉不断。后在我们社区、街道的协调下,帮他们改换了橡皮轮子,并对双方进行了协商勾通,将纠纷事件圆满解决。”郭睿说,考虑到这些同胞业余生活的枯燥,社区还成立了少数民族联谊会,建立了“民族之家”,并配备了电视、电脑、图书、DVD等活动器材,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娱乐的场所。
每月,郭睿他们还会邀请一些少数民族兄弟“回家”坐坐,聊聊他们的生活近况,谈谈家里、工作上的快乐事与烦心事。渐渐地,社区里的各种活动,他们也积极参其中。无论是美食节,还是邻里节,都能看到一抹异域的风情。
作为“星级”服务管理内容,社区干部时常对少数民族中的重点人士开展“四个必访”,即重大节日必访、发生纠纷必访、遇到困难必访、新来人员必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少数民族同胞一点一滴的改变,让社区居民对他们不再陌生,彼此随和起来。家住东管庙社区东大街的刘大娘说:“几年相处下来,还是有点感情的,我还能叫上几个新疆小伙的名字来,有些新来的,叫不上名,但也会与周边邻居点头打招呼,还帮带孩子,与邻家孩子逗玩。”
无论是社区的“民族之家”,还是各自的小家,属于家的温馨正在日渐浓厚。
一个渔村里的民族大家庭
“月岙村是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方。全村当地村民有1400多人,外来人口有1500余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的人员最多。”普陀朱家尖莲花社区书记陆胜品介绍说。
正是开捕季,月岙村的男人们都出海了。
32岁的杨美菊正给自己做着午饭,地上还摊着一顶未装订完的流刺网。“老公出海后,村里的女人们都在家装订网具。每装完一顶网,可卖两三块钱。”美菊笑着解释,她一天最多能装30顶网,那还不算最快的。
杨美菊夫妇都来自湖南怀化,苗族人。美菊的老公在月岙村已当了十五六年的渔民。2001年,杨美菊也跟着来到月岙村。第二年,他俩结婚后,就安家在这个小渔村。
“刚到月岙村时,语言不通,很多地方不太习惯。现在有些舟山话,不仅能听懂,我还能说上几句。”美菊脸上始终洋溢着笑意。她说,初来乍到,虽不能交流,但周围的乡邻并未“忽视”她。船东的老婆胡大姐知道她语言不通,来找她聚餐吃饭时,都是直接进门关了煤气,拉着她就出门了。
“时间一长,大家慢慢熟识起来。隔壁家的阿婆用舟山方言叫我帮她代买几块‘茶干’。我不会说,就叫摊主用方言将摊位上的豆制品全叫了个遍,人家也不烦。”美菊说,路上遇到乡邻了,无论认识与否,都会点头微笑,打个招呼。
“房东还常送我们一些自家种的玉米啥的。我也常把老公带回来的海鲜分给他们,大家一起尝尝。”美菊说,他们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就像原本就是这里人一样。
在月岙村,他们的身份很简单,就是当地的渔民和渔嫂。
“生活在这里,就是这里的一员,我们尽量同等相待。之前有位苗族的渔民老孙,进城时不小心摔伤了腿。老孙的女儿不久前因白血病过逝了,家里挺困难。但在报销医药费时,社保部门需要他出份在舟山打工暂住的证明,却无人给他开。”陆书记说。
没有证明,就不能报销医药费。在了解情况后,陆胜品书记觉得应该让他享受到应有的权益。这个证明他来开,责任也由他来担,“前不久,我还开了张证明,要求给在莲花社区打工暂住的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的孩子补助营养午餐。现在无论是老孙,还是那些孩子的家长,对我,对社区都可亲了。”
这段日子,陆胜品又忙着解决部分少数民族家庭临时托幼的难题。“能帮一点是一点。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他们好,他们心里也是明白的。”陆书记说。
蚂蚁岛上的民族大家庭
蚂蚁岛,在渔业生产互助的基础上诞生了全国第一个渔区人民公社,成为中国渔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和全国农村艰苦创业的典范。
2007年,浙江东海岸船业有限公司进驻蚂蚁岛。岛上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创业大潮。有创业者,必有打工者。
蚂蚁岛乡现有常住人口9000余人,其中约6000人的流动人口中,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约2000人,含26个民族,以彝族、土家族、苗族、侗族、佤族居多。他们几乎全在“东海岸”打工。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础工具。但岛上的很多少数民族同胞却是“爱在心里,口难开。”尤其是彝族同胞,言语交流不便更为突出。为此,乡政府专门聘请了一位四川籍的彝族人拉皮拉多作为专职的少数民族工作联络员。拉皮拉多在“东海岸”船厂工作,但他作为联络人,平时还协助乡党委政府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语言翻译、联系沟通等工作。
今年1月27日晚7时许,蚂蚁岛第十一网格组的小李等人在一上班途中,发现了两个迷路的彝族孩子。因为语言不通,小李等人只好带着他俩在新居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山岙村里挨家挨户地询问,谁家丢孩子了?这是谁家的孩子?但毫无结果,最终找来了拉皮拉多。在他和他的一些彝族老乡们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孩子们的父母。
原来这是一对姐弟俩,都不满3岁。见父母迟迟不回家,就自个儿出门找去了,谁知迷了路,又忘了父母的名字。这才生出了许多周折来。
这虽是件小事,但却让他们有了一份温暖。即使彼此无法交流,但谁也没有忽视他们的存在,而是给予了更多的关心。
“ 为了帮他们解除融入这座小岛的重要‘障碍’,我们携手企业给这些少数民族同胞举办语言培训班。几次开班下来,效果不错,上课的人也逐渐多起来。”该负责人欣慰地说,其实,他们也想与岛上的居民有交流,多勾通。
与此同时,乡里还专门制定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便利服务若干措施,如免费提供招工服务、政策咨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优先办理证件登记、进企业免费为少数民族女性提供健康检查等。
遇“春节”、“六一”等节日的慰问活动里,也少不了少数民族同胞。时常组织人员到“东海岸”看望那里的30余名彝族流动留守儿童,给他们送去了节日的礼物,感受快乐与温暖。 今年7月,浙海院大学生暑期实践服务团一行十人来到“东海岸”,向跟随父母到蚂蚁岛的彝族儿童赠送了儿童读物。
于是,在彝族的火把节里,蚂蚁岛上热情四射,当地村民与彝族同胞一起同享节庆的快乐;红歌赛上,海味的红歌和少数民族歌舞相互交融,唱响在蚂蚁岛上;各类的文艺演出,更像是民族大联欢,欢悦在蚂蚁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