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

【民族进步团结】春风化雨润岛城

    舟山,是全国唯一以群岛设市的地级市,有大小岛屿1390个,区域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1440平方公里。自2011630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第四个新区。

    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130余万勤劳的人民,其中,户籍人口100万,暂住人口30余万。中间有许多少数民族兄弟姐妹。

    改革开放之前,定居于此的少数民族户籍人口不到2000人。截止到20136月,全市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民族40个,人口总数达19929人。加上常住的少数民族户籍人口,全市少数民族总数为44个,人口达到2.2万余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78%。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土家族、回族、侗族等。

    舟山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全市各职能部门、各基层组织齐心协力,为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融入社区、融入当地居民生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使党的政策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全市各民族群众的心田。

    少数民族群众的“娘家人”

    1991年,普陀区成立了少数民族联谊会。从此,在普陀生活的少数民族同胞有了拉家常、诉委屈、解忧愁的“娘家”。而“娘家人”也时常为他们解忧帮困。节假日里,还时常走访、慰问少数民族困难户及少数民族老人。使普陀少数民族联谊会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近年来,普陀区的回族拉面店逐年增加,点多面广,参差不齐,卫生较差,普陀少数民族联谊会的负责人积极开展对少数民族餐饮行业经营情况的调查工作,深入全区各乡镇,对本岛及朱家尖、小干岛的回族拉面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同时,他们还配合做好全区少数民族基本情况的调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普陀区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年龄结构及分布等情况。

    世居沈家门的回族群众对土葬公墓地问题呼声强烈,要求尽快落实居住在沈家门的回族群众土葬墓地,以解他们后顾之忧。根据1993829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民委发布施行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等规定,普陀少数民族联谊会配合有关部门对居住在沈家门的60岁以上的回族居民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并组织部分回族老人到一些公共墓地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最终解决了回族群众土葬事宜。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普陀少数民族联谊会组织会员向灾区捐款9940元。201111月,联谊会组织了为苗族患病儿童王菲飞捐款14350元。当从贵州来沈家门打工的王菲飞母亲杨荣香(苗族)接过善款后,拉着会长郭定刚的手激动地连声说,“谢谢普陀区的少数民族同胞,这是我收到的最大一笔救命钱。”

    每年国庆、春节前夕,普陀少数民族联谊会负责人就到少数民族群众家中进行慰问,并向他们送上节日礼品,送上慰问金。对来访少数民族群众,普陀少数民族联谊会负责人积极宣传党的有关民族政策,对于他们的要求和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尽可能帮助协调解决,不能解决的,也向有关部门联系并及时予以答复。

    城市社区里的民族一家亲

    20125月,定海城东街道东管庙社区建立了全市首家社区法律义工服务站,并聘请7名专职律师和社区离退休法律工作者,定期为社区居民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各类法律援助与咨询。

    东管庙社区有常住人口4450人。现有回族、维吾尔族、土家族、畲族、苗族等12个少数民族,其中最多的为维吾尔族。他们主要经营烤羊肉串摊、拉面店。

2010年,在市、区民宗部门和街道的支持下,定海区昌国街道东管庙社区建立了全市首个“社区民族之家”,成立了少数民族联谊会,配备了电视、电脑、图书、DVD等活动器材,为辖区内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一个学习、娱乐的场所。

    每年,东管庙社区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举办一次民族风情讲座,一次社区民族工作座谈会、一场“社区民族兄弟一家亲”民族厨艺pk赛、一台社区文艺汇演、一次医疗义诊活动。在“网格心连心,民族一家亲”民族厨艺秀活动中,组织社区居民、社区所辖各餐饮店和少数民族代表进行民族菜肴切磋;在社区文艺汇演中,邀请少数民族代表参与演出;每年端午节举行由本地居民和少数民族代表共同参与的座谈会。

    因为文化民俗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少数民族同胞刚入住该社区时,与居民间的关系并不融洽,居民投诉较多。比如,深夜烤羊肉串收摊回来时,因金属轮子发出的噪声,使得周边邻里投诉不断。后来在社区、街道的协调下,帮他们改换了橡皮轮子,并对双方进行了协商勾通,圆满解决了纠纷事件。

    作为“星级”服务管理内容,社区干部时常对少数民族中的重点人士开展“四个必访”,即重大节日必访、发生纠纷必访、遇到困难必访、新来人员必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社区干部还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少数民族兄弟“回家”坐坐,聊聊他们的生活近况,谈谈家里、工作上的快乐事与烦心事。渐渐地,社区里的各种活动,他们也积极参其中。无论是美食节,还是邻里节,都能看到一抹异域的风情。

    月岙村里的民族大家庭

    普陀朱家尖莲花社区月岙村是舟山市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方。全村当地村民有1400多人,外来人口有1500余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的人员多达400多人。主要来自于湖南、湖北、贵州等地。

    刚到月岙村时,由于语言不通,风俗不同,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群众来说,很多地方不太习惯。当地干部群众不把他们当“外人”,“时间一长,大家慢慢熟识起来。房东们经常送一些自家种的蔬菜和玉米、番薯等,捕鱼归来的少数民族人员也常把海鲜分给他们,大家一起品尝劳动的果实。  

    在月岙村,这些少数民族群众的身份很简单,就是当地的渔民和渔嫂。

    苗族渔民老孙,不小心摔伤了腿。他女儿不久前因白血病过逝了,家里挺困难。但在报销医药费时,社保部门需要他出份在舟山打工暂住的证明,但他却未能如愿。

    没有证明,就不能报销医药费。在了解情况后,莲花社区书记陆胜品觉得应该让他享受到应有的权益。这个证明他来开,责任也由他来担,他不但帮助老孙解决了医药费问题,还千方百计为他从慈善机构争取到一笔困难救助款。就在此前不久,他还开了张证明,要求给在莲花社区打工暂住的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的孩子补助营养午餐。他还着手解决部分少数民族家庭临时托幼的难题。“能帮一点是一点。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他们好,他们心里也是明白的。”陆书记说。

    蚂蚁岛上的民族大团结

    蚂蚁岛,在渔业生产互助的基础上诞生了全国第一个渔区人民公社,成为中国渔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和全国农村艰苦创业的典范。

    蚂蚁岛现有常住人口9000余人,其中流动人口约有6000人,这中间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约1000人,含26个民族,以彝族、土家族、苗族、侗族、佤族居多。他们几乎全在当地最大的船舶修造企业浙江东海岸船业有限公司打工。

    独在异乡为异客,给很多少数民族同胞带来不少困难。尤其是彝族同胞,言语交流不便更为突出。为此,政府部门和企业专门聘请了一位四川籍的彝族人作为专职的少数民族工作联络员,平时还协助做好语言翻译、联系沟通等工作。

    为了帮他们融入当地生活,政府部门携手企业给这些少数民族同胞举办语言培训班。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还专门制定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便利服务若干措施,如免费提供招工服务、政策咨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优先办理证件登记、进企业免费为少数民族女性提供健康检查等。遇“春节”、“六一”等节日的慰问活动里,也少不了少数民族同胞。时常组织人员到“东海岸”看望那里的30余名彝族流动留守儿童,给他们送去了节日的礼物,感受快乐与温暖。

    于是,在彝族的火把节里,当地村民与彝族同胞一起同享节庆的快乐;红歌赛上,海味的红歌和少数民族歌舞相互交融,唱响在蚂蚁岛上;各类的文艺演出,更像是民族大联欢,欢乐在蚂蚁岛上流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