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来听听海中洲集团的故事。
走进海中洲国际大酒店,酒店门口设置着红外体温测量仪,而大堂里明显可见与去年同期相比客流量明显下降……种种迹象透露出疫情给海中洲集团带来的影响。
新冠疫情让海中洲集团旗下三大主营业务——酒店、餐饮、旅行社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集团内部没有因此乱了步伐,而是通过各类技能培训、菜肴研发来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海中洲集团来说,当下正是练内功的时候。“春天总会到,花总会开。”正如集团副总裁王芳娜说的那样,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应对市场的挑战。
现在正是练内功的机会
做好准备迎接以后的挑战
2002年,海中洲集团由国营经济转制为民营经济。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布局新华侨饭店、海中洲渔社,到投资财富君廷大酒店,建起如今的海中洲国际大酒店,如今的海中洲已经成为以酒店、餐饮、旅行社为主业,集旅游地产开发、航道疏浚、水产品加工等多元产业于一体、员工超过1000人的集团型企业。
回望海中洲一路的历程,王芳娜用了“稳健”一词。这也是集团一贯的发展理念,不追求快速扩张,但要扎实走好每一步。
疫情期间,王芳娜经常能在微信上看到“8分钟倒一家餐饮企业”之类的文章,每每看到,她就深有感触,没有人比她更知道酒店餐饮行业遭受的困难。
“二三月份的营收只有去年同期的10%,四月份客房出租率做到了30%。”30%的数字或许和其他酒店相比已经算好了,但数字背后的平均房价比之前低了很多,人均消费有了较大的落差。
不过,海中洲集团也从中看到了些许机会,外部环境的困难固然是挑战,但同时也是集团练内功的机会,只有先把内功练好,才能在市场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市场竞争是长期存在的,不是说疫情过后的市场就没有竞争了,所以要趁当下做好准备。”
安排线上和线下的培训,组织厨师加快菜肴研发、出外考察,对酒店设施设备进行提升,当下的海中洲集团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提升竞争力上。
找准特色和定位
提升属于海中洲的核心竞争力
近几年,随着国际连锁酒店陆续进驻普陀,普陀酒店业的竞争显得更为激烈。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海中洲首先关注的还是自身的特色和定位。
在集团领导层看来,国际连锁酒店和单体酒店其实各有特点。在经营上,海中洲这样的单体酒店更为灵活,也更加了解一些本地客户的需求。“重要的是找到自己酒店的特色和定位,找到客户群在哪里,针对目标客户群做出一些改变。”
餐饮是海中洲集团的第一块牌子,也是有别于其他酒店的优势。菜品研发是海中洲每个月必做的工作,疫情期间,这项工作也没有停滞。维护好餐饮这块牌子,正是加强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目前酒店餐饮市场还是以中端客人为主,中端客人讲究性价比,海中洲就会在其中找平衡点,让客户满意。2018年开始,海中洲成了“饿了么”在舟山最早合作的酒店之一,推出酒店外卖,接着陆续推出各类中端产品,这也是在向目标群体释放亲民的信号。
在和客户沟通方面,海中洲的沟通链比较短,能最快时间答复客人的需求。这也是海中洲提炼出自身竞争力的所在。
与其一味地哀叹外部环境带来的影响,海中洲集团更愿意从内部出发,以清晰的定位确定明确的发展方向,然后坚定地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
把事情做到极致
也就是在做大做强
酒店这一行,做久了容易流于形式化,这是海中洲不愿见到的。“我希望自己永远是‘提心吊胆’的状态,这样才能不断提醒自己要精益求精。”王芳娜说。
“工匠精神”是集团董事长庄伟意一直强调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最强,这也是每一个海中洲人的共识。在工作中,“能不能做得更好”这个问题一直督促着每一个工作人员把看似普通的工作做精做细,做到极致。
这种工匠精神在海中洲的菜品中可以窥见一二。如何改善并研发新的菜品,这是海中洲一直在做的事情。疫情期间,海中洲就研发了十几道新菜:烤鱼大咖、白玉八宝丁、纸包龙鱼片……从老舟山菜色中获取灵感,老菜新做、粗菜细做,想尽办法为客户呈现味蕾的惊喜。
工匠精神背后是员工群体的各类技能在做支撑。作为人力密集型的服务企业,海中洲建立了员工“跳起来都够得着”的企业人才标准,开展富有海中洲特色的“服务岗位职称制”。员工可根据取得的普通话和英语等级证书结合岗位工作表现申请评定岗位职称,中级、高级或特级服务员职称每月给予相应职称补贴。扎实的技能基础加上工匠精神,才能把事情真正做精做细。
今年的形势对身处市场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个未知数。作为工商联会长单位,海中洲集团也深知在当前情况下行业合作的重要性。在工商联的牵线搭桥下,海中洲集团也会和成员单位互通信息,并代表所在行业去发声。
应对无法预测的市场走向,海中洲集团还是决定练好内功,把所有事情做精做细,同时以“稳”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