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全市“同心乡见・相约岱山”暨“青年畅想计划”活动走进岱山县岱东镇龙头村,30余名“同心合伙人”“同心飞人”如期而至,以“触摸乡村肌理”“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团队合力”的多元方式,让“同心”成为联结城乡资源的纽带,让“乡见”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钥匙。
“同心”织就跨域资源“联结网”
乡村振兴的痛点,往往在于“资源孤岛”——县域间的优质项目难联动、专业人才难下沉、金融活水难精准滴灌。此次“同心乡见”活动,以“同心联盟”为核心,织就了一张打破地域、行业壁垒的“资源联结网”,让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活动现场,参会人员走进龙头村“同创空间”,“同心合伙人”湛蓉睿的创新实践让大家看到资源整合的实效。她将原本单一的乡村空间,打造成集茶饮咖啡轻食、直播带货、农产品展销、邮政驿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枢纽,村民在这里寄快递、买特产,创业者依托场地开展电商直播,游客歇脚品咖啡,物理空间的限制被打破。不少参会者当场就提出“希望对接农特产销售资源”等合作意向。
金融资源的精准注入,让这张“联结网”更具支撑力。现场,中国银行舟山分行工作人员带来专属金融服务宣讲,推出“商户便利贷”“和美乡村贷”“民宿贷”等多种“同心乡见”定制产品,为不同类型的“同心合伙人”“同心飞人”破解资金难题。
“要让‘同心乡见’成为常态化交流平台。”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推动跨域资源的流动从“偶然对接”变成“必然联结”,形成“市县联动、行业互补、供需匹配”的服务闭环,让乡村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精准落地。
“乡见”量出助力共富“新路径”
“温暖”“共生”,是此次活动座谈会上的高频词。所谓“乡见”,并不是简单的“看见乡村”,而是“深入乡村、理解乡村、赋能乡村”的过程。
在“同心半街”的实地走访中,参会人员带着问题与思考边走边探——陶艺馆如何平衡“艺术性”与“市场化”?民宿如何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咖啡馆怎样成为乡村文化交流的枢纽?这些带着温度的疑问,成为后续交流环节的核心议题。
活动专门设置的“乡聚畅谈”“众智集策”环节,让“赋能乡村”有了更多务实的解题思路。参会人员围绕“同心合伙人/同心飞人如何赋能乡村振兴”“乡村创新创业的发展瓶颈”等话题畅所欲言,有人提出“建立乡村需求清单,通过‘同心联盟’合力匹配资源”,有人分享“培养更多未来飞人,让在外年轻人看到家乡的未来”计划,还有人建议“搭建定向沟通机制,实时共享创业资源”。这些想法,既回应了实地走访中发现的痛点,更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可落地的新动能。
“青年” 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乡村的未来,在于青年。当下,我市正推进青年入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此次活动结合“青年畅想计划”,通过风筝竞赛,将“同心合伙人”“同心飞人”推向C位,为他们搭建起情感联结的桥梁纽带。
当天傍晚,五彩斑斓的风筝迎着海风起飞,来自定海、普陀、岱山、嵊泗的青年们组成4支队伍,协作放线、奔跑调整。此刻,沙滩上的笑声与呐喊声交织,没有紧绷的竞技压力,更多的是“你帮我扶线,我帮你调角度”的默契。
“以前总觉得各县(区)的青年创业者是‘各干各的’,这场风筝赛下来才发现,大家的想法特别合拍!”来自普陀的“同心合伙人”徐蒙磊感慨道。
活动落幕时,龙头村的路灯已悄然点亮,参会人员乘坐大巴返程,车里讨论的却仍是“如何把‘同心乡见’共建模式做得更扎实”“如何把乡村发展的需求与创业梦想有机融合”……夜色中的讨论声,正是“同心乡见”系列活动最珍贵的成果——它不仅联结了资源、激活了创新,更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共生共荣”的种子,让同心共富的路径越走越清晰。
期待下一次的乡见。